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,碧螺春茶园里一片生机勃勃,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摘期。昨天,记者来到吴中区东山镇,在这片被春风拂醒的土地,见证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(碧螺春制作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第一锅春茶的诞生。
施跃文在铁锅前炒茶。记者瞿毅诚摄
清晨,当第一缕光透过薄雾,照耀在茶园上,茶农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虽然受气温影响,新芽还不是很多,但茶农们已经陆续上山,手持竹篮,穿梭在茶树间,细心地采摘着那些嫩绿的芽尖。这些新芽将成为备受期待的碧螺春茶。
站在茶园一角的施跃文,注视着这片“茶海”,他指着一片片茶树,对记者说:“今年的茶叶长势还不错。看这颜色,闻这香味,都预示着今年的碧螺春会有一个好收成。”施跃文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期待。
施跃文出身于“碧螺”世家,他的曾祖父因专门采制碧螺春进贡朝廷而被称为“碧螺老人”,他的祖母周瑞娟15岁因炒茶获评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。施跃文从小就跟着祖母学习炒茶,“我七岁时开始学烧火,烧火的基本功,足足练习了五六年,熟悉到把手置于锅子上方30厘米,就能准确感受出温度。”施跃文的炒茶技能得到祖母的真传。他在2004年首届碧螺春炒茶能手赛中,从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,夺得“茶王”称号。
他告诉记者,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,从鲜叶到干茶,需要经过采摘、拣剔、摊放、高温杀青、揉捻整形、搓团显毫、文火干燥等七道工序,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,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火候、温度、时间、力度等细节,稍有不慎,就会影响碧螺春的品质。
“碧螺春采制人工量大,成本高,是真正的‘功夫茶’。往往上品嫩芽,因火功、炒制技术上的缺陷,便成下等碧螺春。”施跃文说,他开炒今年的第一锅春茶,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,更是对品质的坚守。
随着起锅烧火,锅内燃起腾腾热气,施跃文对铁质炒茶锅进行了两遍彻底的清洁。他坚持每年炒制最后一锅茶后不立即清洗锅,而是选择在次年炒茶前才进行这一仪式。“这么做能让上一年的茶渣在锅中形成一层保护膜。”他解释道,“这样一来,新的一年里,炒制出的茶叶就不会带有铁锈的味道。”他边讲述边不时用手掌靠近洗净的铁锅,感受着由锅而生的暖意,“只有当锅的温度达到理想的程度,才能放入茶叶开始炒制。”
站在巨大的炒茶锅前,施跃文双手如同两只灵巧的蝴蝶,在锅中舞动。绿叶在他的掌心下翻滚、跳跃,就像是一群活泼的小精灵,在热情的舞蹈中逐渐释放出迷人的茶香。施跃文的眼神专注而坚定,他不时地让烧火助手——自己的女儿施影调整火候。他就像是一位乐队指挥,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在这场热力的交响曲中均匀受热,完美地保留下茶叶最原始的鲜香和灵魂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绿叶逐渐变得柔软,颜色加深,仿佛在施跃文的手中经历了一次华丽的蜕变。炒茶过程仿佛是一场视觉和嗅觉的盛宴,让人不禁对这古老而又精致的手艺肃然起敬。
经过40多分钟,第一锅春茶终于出炉。施跃文拿起一把刚炒好的茶叶,放在鼻子下细细品味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“炒茶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种传承。每一次炒茶,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一次传承。”施跃文说,他的目标不仅是制作出高品质的碧螺春,更希望能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。
本报讯(记者 陈兆帅 瞿毅诚)
来源:姑苏晚报 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